中国头条通讯社山东讯(记者 王海涛 通讯员 宫鲁迅)清晨六点半,天色微亮,城市还在酣睡,枣庄市中区水务公司的院子里已响起熟悉的脚步声。付向伟熟练地穿上深蓝色工装,仔细检查工具箱里的工具,袖口磨出的毛边记录着常年劳作的痕迹。这个有着三十多年党龄、三十六年工龄的老兵,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从军营到水厂,从迷彩服到工装,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军人本色。
1988年,18岁的付向伟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工程兵。在新疆部队的五年里,他先后参与过国防工程建设、抗洪抢险等重大任务,多次获评"优秀士兵"。"部队教会我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务面前没有借口'。"付向伟的语气里带着自豪,左手下意识地摩挲着右肩——那里有一道抗洪时被碎石划伤的疤痕,至今清晰可见。
1990年夏天,驻地遭遇特大洪水,正在施工的隧道突然出现管涌。危急时刻,付向伟主动请缨加入突击队,背着沙袋在齐腰深的洪水里连续奋战17小时。"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让洪水冲垮工程。"他回忆道,直到险情排除,才发现脚底板被碎石扎得鲜血淋漓,迷彩裤早已和伤口粘在一起。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军人的担当就是在关键时刻能站出来、顶上去。
1991年退伍时,部队领导在他的鉴定书上写下:"作风硬朗,敢打硬仗,是块好钢。"这行字被付向伟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首页,伴随他走进枣庄水务公司,成为一名管线维修工。
刚到供水公司时,付向伟面临不小的挑战。城市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直径从几十毫米到两米不等,材质涵盖铸铁、钢管、PE管等十几种,光识别阀门型号就有上百种。"不懂就学,不会就练。"他把部队的"钉子精神"用到工作中,白天跟着老师傅爬地沟、钻阀门井,晚上抱着《城市供水管网维护手册》啃到深夜。
2012年除夕夜,市区主干道突然发生爆管,喷涌的自来水很快在路面结了冰。正在家吃年夜饭的付向伟接到通知,放下筷子就冲出家门。当时气温低至零下12度,他跪在冰水里操作切割机,棉衣湿透后冻成"冰铠甲",双手被冻得失去知觉,就用暖宝宝裹着继续干活。直到凌晨四点恢复供水,他才发现手指已经冻得发紫,膝盖磨出了血泡。
"老付干活有股'拼命三郎'的劲儿。"同事老曹记得,2015年夏季供水高峰,调度中心检测到一处老旧管网漏水,但漏点位于繁华商圈地下,周边商铺密集,施工难度极大。付向伟带着团队连续三天凌晨作业,用手工挖掘代替机械施工,避免影响商户营业。"他趴在仅容一人的操作坑里,一点一点清理淤泥,出来时满身泥水,像从泥里捞出来的。"老曹说,最终精准定位漏点,比预计时间提前8小时完成抢修。
三十年来,付向伟参与过的抢修任务超过2000次,累计徒步巡检管线里程可绕枣庄市区120圈。他总结的"听声辨漏"工作法,能通过水流声判断漏点位置,准确率达95%以上,被公司在全市水司系统推广。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团队强才是真的强。"曾作为管线所的所长,付向伟始终记得部队里"传帮带"的传统。他带过的10多名徒弟,如今都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付向伟常说,供水是民生大事,技术学得越精,百姓用水就越有保障。在他的带领下,管线处连续多年获评公司"先进科室"。2014年,付向伟被评为“枣庄市先进个人”。
今年是水务公司县域供水统管的攻坚年。55岁的老党员、老兵付相伟主动请缨,顶着37℃的高温,奔走在张庄、小王庄、龚庄等211个村庄,逐户排查供水设施、录入水表数据,用汗水筑牢乡村用水安全防线。尽管高温天气给普查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付向伟毫不退缩。在齐村的普查现场,地表温度高达42度,付向伟手持检测仪器,穿梭在各个供水设施之间。他的脸上挂满了汗珠,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紧紧地贴在身上,但他却顾不上擦拭,专注地进行着数据测量和记录工作。每一个阀门的开合状态、每一段管道的走向和材质、每一处水表的读数,他都认真核实,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为了提高普查效率,付向伟还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在县域供水统管普查中,面临水表井淤积的棘手难题,这一问题严重影响抄表效率与准确性。为破解困境,付向伟将家中勺子、铲子等常见物品巧妙改造,制成可深入井内旋转清理淤泥杂物的工具。制成的工具操作便捷、成本低廉,试用后获一致好评,既解决了实际难题,也彰显出他勇于创新、积极担当的优秀品质。他还组织经验交流,让熟练掌握工具使用方法的职工主动传经送宝,助力全员攻克水表池清理难关。每一次俯身作业、每一回钻研探索,都让“勇于担当、积极创新”的精神在付向伟身上熠熠生辉。
在普查过程中,付向伟还积极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用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对于居民们反映的水压不稳、水质异味等问题,他们都详细记录下来,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尽快解决。一位农民感激地说:“这么热的天,你还在为我们的用水问题奔波,太辛苦了!感谢你为我们做的一切。”
如今,55岁的付向伟两鬓已添白发,但脚步依然矫健。他说"我是一名党员,退役军人,只要组织需要,我随时能上。"他的眼神里透着军人特有的坚毅。
在办公室的墙上,付向伟的奖状:"枣庄市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最美供水人"......这些荣誉背后,是他累计3000多个加班日夜,是步行巡检走过的2000多公里路程,是为百姓解决的3000多个用水难题。
"从军营到水厂,改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冲锋的姿态。"付向伟说,他最骄傲的不是获得多少荣誉,而是看着城市的供水管网越来越密,看着家家户户打开水龙头就能用上放心水。
夕阳西下,付向伟结束了一天的县域供水统管普查工作,背影被拉得很长。这个在供水一线坚守了三十多年的老兵,用军人的忠诚和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就像城市地下那些默默流淌的管道,不事张扬,却滋养着万家灯火。
编审:张兆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