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头条云南讯(记者永光华通讯员李长玉)在元谋县江边乡,一块金黄酥脆的“大炸豆腐”藏着当地人的味觉记忆。这道被亲切称为“心太软”的传统美食,既是餐桌上的寻常滋味,更是待客宴席的“压轴主角”。而让这道美食从农家灶台走向更大舞台的,是一位“90后”县人大代表——王华仙。她以匠心守护非遗技艺,用担当赋能乡村振兴,让“大炸豆腐”在新时代焕发别样光彩。
王华仙与“大炸豆腐”的缘分,始于婆婆普金如的手艺。上世纪90年代,普金如在江边街开起家庭小作坊,制作的大炸豆腐因外酥里嫩、咸香适口广受好评,嫁入夫家后,当王华仙第一次见到婆婆普金如凌晨五点躬着腰在豆腐坊忙碌的身影时,看着婆婆布满老茧的双手在豆浆间翻飞,听着老顾客们念叨“就爱这口老味道”,年轻的心里渐渐埋下一粒种子。
2022年深秋的某个清晨,由于江边大炸豆腐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王华仙一边上班一边协助婆婆制作大炸豆腐无法兼顾,她以非凡勇气作出人生抉择,毅然放弃乡政府社保所的稳定工作,全身心守护这门百年手艺。“不能让老祖宗的手艺在我们这代断了根”,在辞职报告上签字时,这个“90后”姑娘眼里全是坚毅的目光。
从此,大炸豆腐技艺的接力棒交到了王华仙手里,非遗传承完成了新老交替,江边乡的晨雾里多了一个骑着三轮车送豆腐的身影。“点卤就像和豆腐说话,多一分则老,少一分则散。”婆婆的这句话,王华仙记了整整十年。最难的盐卤点制全凭手感,为掌握这门绝活,她尝遍上千锅豆腐的细微差别。乌东德水电站启动后,王华仙举家搬迁至水电移民安置点,在江边街道旁建立小桐豆腐店,她的传承点不仅是非遗的守护阵地,更成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老手艺也得跟上新需求。”王华仙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工艺,调整豆腐酸碱度让口感更细腻,设计便携包装方便游客携带,还开发出不同的口味。
“保护非遗不是把技艺锁进抽屉,而是要让它‘活’在当下。”这是王华仙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带着“大炸豆腐”走进元谋县蔬菜种业博览会、桃李节展销、乡村振兴扶贫项目展销等活动现场,让这道乡土美食逐步走出大山。2019年10月“大炸豆腐制作技艺”经楚雄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1年县文化馆授予王华仙家“大炸豆腐制作技艺传承点”牌匾,2024年11月,“江边小桐大炸豆腐非遗工坊”被认定为元谋县第一批非遗工坊,标志着这门手艺从家庭作坊迈向标准化、产业化新阶段。这个曾经的“门外汉”已然成为能够独立掌勺的传承人,让濒临失传的手艺重新焕发生机。如今,到江边乡的游客总要来上一块刚出锅的大炸豆腐,这道非遗美食已成当地文旅“必打卡项”。江边大炸豆腐多次被楚雄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账号推送,成为元谋县一张亮眼的文化旅游名片。
把红色故事和非遗美食结合,才能让文化走得更远。 江边乡不仅有舌尖上的非遗,更有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这里是红军巧渡金沙江的重要节点,红色基因融入乡土肌理。王华仙深知,“大炸豆腐”承载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她积极参与乡里“红色文旅+非遗”融合项目,向游客讲述江边乡的革命历史;在非遗展销活动中,将大炸豆腐与红色文创产品搭配,让游客带走美味的同时,也带走一段红色记忆。
一块豆腐,正在撬动整个乡村的文旅产业。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产业链清晰可见:上游连着农户黄豆种植园,中游是非遗特色生产工坊,下游延伸出民宿体验、文创开发等多元业态。如今,这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产生可观的嬗变效应:诗歌创作坊、红色故事会在豆腐香里生长,2024年,王华仙家的非遗工坊接待研学团队12批次,带动周边农家乐增收15余万元,创造就业岗位 12 个,带动周边43余户农户端上“文化饭碗”。更令人惊喜的是,豆腐作坊成了乡村旅游打卡点。游客们在这里体验磨豆、点卤,临走时总要带上几盒“乡愁伴手礼”。原本籍籍无名的土特产,如今通过游客的口口相传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大量游客慕名而来,“非遗+旅游”模式得到全县推广学习,成为打造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典范。
“一块豆腐能让乡亲们增收,能让更多人知道江边的故事,这就是传承的意义。”王华仙说。
从农家小灶到文旅舞台,从人大代表到非遗传承人,王华仙用一块豆腐串联起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脉络。她的故事,是新时代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让老技艺扎根乡土、对接市场,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蹚出了致富新路。正如刚出锅的大炸豆腐,外酥里嫩间,藏着的是传承的温度,更是创新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