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篇佳作,观世间百态,享人文情怀
图文/洛桑吉参 总编辑/方 孔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在滇西北的迪庆高原,有一种传统舞蹈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在群山与河谷间传承不息——这便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迪庆热巴"。它不仅是一种肢体艺术,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活态传承,记录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情感与智慧。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每逢佳节庆典、丰收时节,热巴舞便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重要文化纽带。舞者们身着特色服饰,吟唱古老曲调,在铃鼓节奏中翩翩起舞。这种舞蹈既展现了当地人民的豪迈性格,也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热巴"一词原意为"长发辫",在民间也被称为"跳热巴"或"铃鼓舞"。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久远的年代,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热巴舞从传统的祭祀仪式,逐渐演变为多民族共同参与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标识。
位于横断山区的塔城镇,素有"迪庆热巴艺术之乡"的美誉。这里的"神川热巴"尤为著名,其表演内容多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地各村都有热巴舞团队,传承方式注重言传身教——年长者悉心指导,年轻一代认真学习,形成了良好的传习氛围。
金秋时节,塔城镇的千年银杏树下常举行热巴表演。鼓乐声中,歌舞、念白与节奏相互交融,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亲切互动,使热巴艺术从传统仪式走向更广阔的展示平台,成为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里雪山脚下的斯农村也是热巴传承的重要基地。在这里,传承人农布常年致力于热巴舞的教学与推广。他不仅系统传授舞蹈技艺,更注重培养学员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他常说:"舞蹈艺术要扎根于生活土壤。"

如今,热巴舞已走进当地校园,成为学生课间操的内容之一。这门传统艺术正通过展演、教育等多种形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正如农布所说:"热巴艺术要与时俱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在迪庆这个多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对美的共同追求,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热巴表现形式。这些舞蹈形式虽然各有特点,但都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以纳西勒巴为例,它在热巴传统基础上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成为民族文化互鉴的典范。而傈僳族助巴舞则吸收多民族舞蹈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当前,迪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家庭到社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这不仅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迪庆热巴作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发展。这种传承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保护,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弘扬,为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发挥着积极作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