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篇佳作,观世间百态,享人文情怀
文/周其常 总编辑/方孔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为维护历史真相,捍卫历史地位,延续抗战士气,弘扬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北京天安门举行盛大、庄严、隆重的“胜利日”阅兵活动,作为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光荣集体中的一员的退休老兵,我激情澎湃,热泪盈眶,深感无尚荣光。
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在时间的长河里,抗战英雄如同恒久不灭的灯塔,照亮着一个民族未来的航向。今天的阅兵仪式上,看到年迈的抗战老兵奋力抬起右手向阅兵方队敬礼,看到央视采访先后参加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车桥战役,曾身受17处枪伤,被誉为“三猛战士”的新四军抗战老兵于健,我忍不注泪流满面,进而引发无限深思。
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来是培养英雄、崇尚英雄和英雄辈出的光荣集体。英雄从未走远,英雄永远年轻。今天,伴随铿锵的步履,雄壮的乐曲,当年那一个个抗战英雄,在人们面前“复活”:以树皮棉花果腹的杨靖宇,面对敌人的劝降凛然回答:“不必多说,开枪吧”;战斗最后时刻,张自忠激昂高喊:“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没有命令,死也不退”……14年抗战,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以“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坚定决心、“愿拼热血卫吾华”的不屈意志、“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巨大牺牲,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唤起了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民族觉醒。他们的名字,绘成了传承千秋的民族精神图谱,化作了永不陨落的民族精神星空。
“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今天,刀光剑影虽黯淡,鼓角争鸣虽远去,但强军征程依然在路上,发扬抗战精神,继承英烈遗志,依然需要我们在英雄精神的鼓舞下,前进、前进、再前进。
英雄是一面旗帜子。英雄,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是看得见的哲理,是引领社会价值的标杆,是指引社会前进的旗帜。心中飘扬着英雄的旗帜,头顶就有了“启明星“,心中就有了“压舱石”,人生就有了“坐标系”。英雄的价值在于“垂式范而励来兹”。让英雄的旗帜“在心中永不落”,我们的前进方向就不会偏,步子就不会慢。
英雄是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些抗日英雄们,也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也有儿女情长,也有悲欢离合。然而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们或沥血孤营,或横刀敌阵,或鏖战沙场,或昂首刑场,何曾想过什么功名利禄、待遇回报?始终以英雄为镜子,就能荡涤心中的尘埃,初心不移,兵心不改,在“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问题上给出正确的答案。
英雄是一面战鼓。“一个人要走得远,内心不能没有激荡的力量。”为了民族独立,英雄赴汤蹈火;为了人民幸福,英雄无所不惜;为了集体利益,英雄大公无私。心中屹立起“英雄纪念碑”,就如战鼓催征,“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吸取忠诚、坚韧、无私的精神营养,在嘹亮号角中走实强军征程。
一位诗人曾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吟道:“当将士们由远而进的铿锵脚步震落时间的帷幕,历史的场景扑面而来。生与死、聚与散、笑与泪,沉沦与奋起、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今天,英雄不“只是个传说”,英雄不“只是种记忆”。实现强军目标,离不开英雄精神,更呼唤英雄辈出,仍然需要“遍地英雄下夕烟”。现在,世界风云变化,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强军兴军的责任历史落在了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身上。越是使命光荣,越应以英雄为标杆;越是任务艰巨,越应以英雄为榜样。进行在英雄目光的守望里,崇尚英雄、追慕英雄、争当英雄,就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强军梦凝聚更加磅礴的力量。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积极弘扬伟大的抗战和爱国主义精神,再次给抗战英雄深情地敬个军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