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头条通讯社云南讯(记者永光华通讯员杨格 管立微 杨丽莹)在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物茂乡的雪茄烟种植基地内,采烟工人正穿梭在烟田里忙碌着将鲜烟叶采收装框。这些“绿叶子”将被运往晾房,经历45—50天的晾制,最终成为身价倍增的“金叶子”。51岁的文天雷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元谋县雪茄烟起步发展的四载春秋,“虽然今年因为雨水过多导致单位面积产量同比有所下降,但收成也能与去往年齐平。”文天雷笑容里“卖着关子”。烟叶产量下降,烟农收入却不减,这是怎么回事?
从“经验种植”到“科技赋能”
作为楚雄州唯一一个雪茄烟产区,也是全省8个种植区中罕见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产区,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为雪茄烟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2021年,文天雷与烟草公司签订合同,流转150亩土地种下“云雪39号”,开启了雪茄种植之路。
今年的采收与往年相比有所不同,烟草公司创新推行“鲜叶改干叶收购”模式,让产业链延长了重要一环。“今年我种了95亩雪茄烟,7月底采收结束后就进入晾制烘烤阶段,差不多9月中旬进入分拣期,按标准分拣好后就可以交给烟草公司了。”文天雷站在晾晒棚门口,看着工人将鲜烟叶称重登记后,通过拉烟小轨道送入棚内,两两搭配将烟叶编排在竹竿上。“这轨道每天能省3个人工,是我这几年摸索出来的,”文天雷指着棚内的设备说,“以前靠人背肩扛,现在推一下就轻松到位,省时省力。”棚内每一段距离就放置着一台温湿度智能控制器,根据气候变化实时监测调整,确保烟叶成品率。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在物茂乡,雪茄烟产业早已不是“一户人家的事”。烟草公司在这里建设了12座标准晾房和10亩茄衣遮阴棚,革新使用“平墒浅沟移栽”“双层施肥法”等大田生产技术,与烟农一起探索出“茄衣吊线防倒伏”等专利技术,对晾房通风方式不断进行提升改造,有效降低霉变。通过这些提质增效的方法,鲜烟叶的优叶率显著提升,大家越种越有信心。
在雪茄烟叶种植过程中,这种精细管理贯穿全程。3月在专用育苗地进行专业化育苗,5月采用“平墒浅沟移栽”技术定植,7月按“底部4—6台优化、有效留叶数保持在16-18片之间”的标准按烟叶部位分4次采收。烟草站技术员全程指导,连开采时间都要“听专家的”。文天雷的10亩大棚专种茄衣原料,30亩露天田培育茄芯。“今天采的是上部烟,鲜叶长度必须达60厘米,宽度不少于45厘米才达到标准。”文天雷妻子王李梅、哥哥王李顺也是种烟能手,正带领采烟工人在大棚里忙碌着,“这两天是采烟高峰期,工人量每天都有25—30人,都是周边村民。”
“我家就在周边村子,来这上班一天能有130元收入,还管一顿午饭,方便照顾老人小孩,赚钱顾家两不误挺好。”30岁的李斌今年没外出,在这里务工收入“比打工强”。像他这样的工人,文天雷的基地常年保持30多人,全年用工成本超50万元,却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
从“单一产销”到“多元融合”
“9公斤鲜叶晾得1公斤干叶,今年雨水多,亩产从1吨降到600公斤。”文天雷算起账来,“但晾房出租给人种菌子,每个棚年收2000元。我还打算搞黄鳝养殖,跟昆明企业合作,他们帮建了3个黄鳝池,我出钱买了15000条黄鳝苗,过两天就要去昆明拉苗了。”他还在基地附近养了200多头牛,“多条腿走路总是好的。”文天雷笑说。
这是元谋烟农应对风险的智慧。面对用工成本高、单一作物风险大的难题,敢想敢试,创新探索出多元模式:利用晾房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的闲置期种植人工菌,利用晾房与晾房间3米宽、30米长的空地建起养殖池,引入“牛粪养蚯蚓、蚯蚓喂黄鳝”的生态链,企业包建池、供饲料,文天雷只投2万元苗钱就能稳赚;雪茄烟采收结束后,轮作甜脆玉米、紫甘蓝等非茄科作物,200多头牛的饲料就来自这些作物秸秆。
站在晾晒棚前,文天雷望着即将完成发酵的烟叶,有了新打算:“农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以后想把电商搞起来,将有机农业做好。”在这片干热河谷地带,雪茄烟的故事远不止于“种烟卖烟”。它展现的是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用科技创新提升品质,用多元经营抵御风险,用资源整合放大效益。当晾房不再只晾烟叶,土地不再只长一种作物,农民的收入来源自然越来越广。每座晾房里,2400根竹竿串着的,不仅是即将完成蜕变的烟叶,更是见证一个乡村通过产业创新实现振兴的新图景。
评论